融资的环境影响
环境相关治理架构与管理体系
一、环境相关治理架构
(一)董事会
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关于气候变化相关的管理职能,审议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管理工作,定期听取全行气候风险管理工作情况汇报,推动在整体战略规划的制定、调整中融入气候变化风险因素。
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本行ESG体系建设,审议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与目标,监督、评估本行绿色金融执行情况,积极推动落实监管要求的各项ESG相关工作。
(二)监事会
监事会高度重视对环境管理等ESG相关工作的监督。2024年度,监事会重点调研绿色金融等议题,听取分支机构做好绿色金融的工作举措,并对做好绿色金融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监事会将绿色金融落实情况作为对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指标,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工作情况。
(三)高级管理层
高级管理层下设议事机构,负责相关环境议题发展规划的制定及日常管理,监督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环境相关风险管理活动。
下设总行信用审批委员会,由副行长担任主任,对全部授信及非授信类业务进行风险审查,涵盖环境与气候风险,包括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考虑客户的生产工艺、能耗水平、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情况。
下设绿色金融领导小组,由董事长担任组长,负责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统筹规划、管理和推动全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定期听取工作报告,指导绿色金融管理提升和业务推动工作的实施执行。
(四)工作层
设立绿色金融管理提升工作小组,负责健全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加强绿色相关顶层设计,提升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水平,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提升银行自身绿色表现。
设立绿色金融业务推动工作小组,负责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配套各项政策和资源,完善业务流程,完成监管考核要求。开展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对接碳交易所等渠道,拓展碳交易相关业务。
二、环境相关管理体系
(一)顶层设计
· 制定《中信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24-2026年)》,明确全行绿色金融中期发展方向,并通过《中信银行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专项行动方案》,细化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具体举措。
· 制定《中信银行气候风险管理指导意见》,明确气候风险管理职责分工以及气候风险识别、评估、管理工作要求,持续完善气候风险应对措施。
· 制定《中信银行绿色办公指导意见》,设立绿色运营目标,积极推进绿色运营实践,从能源、碳排放、用水量、纸张消耗和废弃物等五方面持续管理环境足迹,降低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二)组织保障
· 制定《中信银行绿色金融示范机构管理办法(试行)》,以“总行绿色金融示范机构”“分行绿色金融特色机构”“碳中和网点”三类机构搭建绿色金融示范机构体系。
· 总分支三级协同,高效开展历史三年温室气体盘查,加强各级人员碳管理能力建设。
(三)风险管控
· 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气候风险管理机制,持续完善气候风险应对措施。
· 开展2024年度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进行气候风险指标重检、识别、评估等工作,实施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四)能力建设
· 完成《气候风险专题研究》,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 及时学习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监管政策与治理要求,密切关注气候风险管理先进方法和实践成果,积极参与监管机构气候风险管理工作座谈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金融部门评估规划项目的绿色与可持续金融调研等工作。
· 举办年度绿色金融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实现37家分行全覆盖,参训人员超200人次,进一步提升分行绿色发展意识。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在大连、长沙等分行宣讲绿色金融发展规划,讲解绿色金融案例,助力分行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和质效。
· 开展多维度碳管理培训,全面提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能力。面向全体员工,举办《中信银行“双碳”之自身运营碳管理讲解》专题讲座以及节能减排实践专项培训。面向重点部门业务人员,开展“双碳”专题培训,普及“双碳”战略背景及核心知识、解析碳管理方法论、投融资碳管理及低碳转型路径等,结合案例研讨,深化全员对绿色运营、节能减排以及碳盘查规则与实践的理解。面向总分行绿色运营相关条线员工,开展《中信银行自身运营“双碳”管理》专题培训,提升重点业务部门的认知高度以及对全行“双碳”路径规划、低碳转型路径等的理解程度。